查看原文
其他

西气东输——中国建设故事1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2-08-10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
改革开放初期,由于经济基础差,在1980年代,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,但大部分是“补偿性”的,而不是“提升性”的,整体水平不高。这一时期,国家经济实力有限,还不能启动很多重大工程,尤其是在能源和交通两个领域,落后很多。

 

进入1990年代,国家实力渐渐增强,财力充裕了。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,中央财政大为改善,国家有能力开始一些重大工程建设。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,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先后开工建设。那是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个热潮。

 

在这些重大工程中,西气东输又是重中之重。这项工程,不但给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天然气,而且开启了天然气在中国能源中的大量应用。此前,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,在中国能源中的比重很小。正是西气东输以后,天然气才备受青睐,不但满足了中国社会的能源需求,还促进了雾霾等社会问题的解决。

 

现在说起来可能难以置信,就在二十多年前的1990年代,中国很多地方都不接受天然气。一些人家里用的煤气罐,其中是液化石油气(LPG),而不是液化天然气(LNG)。当时中国天然气产量很少,大家没怎么接触过,对天然气有很多不正确的“刻板印象”,比如认为天然气很贵,用不起。再有,担心天然气太少,不够用,用着用着供应不上,没了,怎么办?所以,地方政府不愿意接受天然气。

 

那么,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在各地推行天然气呢?这要从塔里木盆地说起。

 


新疆的塔里木盆地,一度被认为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。中国政府很重视,花了不少钱在那里勘探石油。确实发现了一些石油,但比预期的少很多,有些失望。不过,在勘探过程中,打出了不少伴生的天然气。当时在国内天然气用途很少,况且在塔里木也没有管道等设施把天然气送出来,只好白白烧掉。

 

现在想想真是让人心疼。熊熊的大火炬,白天黑夜地烧。可当时确实没有别的办法。

 

在塔里木当地勘探石油的中石油的人,看着大火炬也心疼。后来,一位中央领导干部来视察。中石油的人就向领导建议,从塔里木修个输送管道,把这些天然气送到需要能源的沿海地区,比如上海。

 

从塔里木到上海,4000多公里,这么长的输气管道,是当时的世界之最。这可是个大工程。不过,对这个大工程来说,虽然技术问题也很复杂,但更复杂更困难的是相关各方的利益协调。

 

首先,对上海来说,当时地质部勘探队在距离上海不远的东海发现了海上气田,每年能开采出几亿立方米的天然气。虽然几亿立方米天然气不能完全满足上海的需要,但毕竟距离近。而4000多公里外的塔里木盆地,一方面是远,输送费用就是一笔钱,而且,当时谁也不能确定塔里木到底有多少天然气储量,能供应多少年。如果花大钱把管道铺好了,没几年,塔里木天然气资源枯竭了,那不是白折腾了么。

 

其次,如此巨额投资修建管道,不可能只供应上海一个市场,最好能在上海周边的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等几个省份(大致就是现在的淘宝包邮区)都落实市场需求,这样,工程的效益就更有保证,也就更敢于拍板上马工程了。这时,就遇到了上面说的那个问题,很多省份不太愿意接受天然气。

 

为了说服这些省接受天然气,中石油的人跑前跑后,做了不少工作。包括把这些省的主管干部请到塔里木现场去看,看看那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炬。中石油的一位干部甚至发明了一个词“鸦片气”,意思是使用天然气就像抽鸦片,一用上就再也放不下了。

 

说来说去,几个省都点了头,接受了天然气。就浙江还有问题。原来,浙江还是想用东海上的天然气,而且他们想自己在省内经营天然气,肥水不流外人田,不让中石油插手。这时候,中海油趁机和浙江达成了合作协议。中石油一看,很生气,就和浙江签了一个年供应1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小合同(供应江苏是每年60亿立方米),而且只把气送到浙江省界,再往里就不管了,由浙江省自己来。

 

不过好歹总算是把下游市场需求基本落实了。几个省都签订了协议。

 


接下来就是确定管道路线。可选择的方案有三种,综合比较各种因素以后,确定了管道路线。这个事,也不能仅考虑技术原因,还有很多利益分配的因素。比如,管道路线确定以后,各省就提出来,天然气的价钱不应该一样。近处的省份,价格要低一点。又是一番商议,最后确定价格根据距离远近有差异。

 

终于,各方面准备工作都做完了。2002年7月,西气东输管道开工。4000多公里,跨越东西的大工程,只用了两年多就完成了。2004年10月完工,年底开始商业运营,比计划提前了一年多。

 

看起来,施工好像并不太费力,其实,这是因为建设过程充分发挥了中国的制度优势,各方各面都给予了积极配合,工程这才顺利进行并提前完成。很多国家的类似工程都旷日持久,甚至半途而废。就是因为相关各方的配合度不高。在顺利推进的工程背后,有社会环境的巨大作用。

 

比如,这个西气东输工程,主要服务于上海、江苏等几个东部沿海省份,却要路经甘肃、山西等省份。这些省份收益不多,受累却不少。尤其是甘肃省,是管道路经距离最长的省份。一路施工,占地,拆迁等等,需要甘肃地方政府和民众做出很多配合乃至牺牲。甘肃省人民顾全大局,不但没有刁难,而且积极配合。

 

建设管道,要运输大量管子,从东部一直运到新疆去。一路上,各种公路收费站一律免费放行。工程效率有了保证,成本也降低了。在河南省,管道施工经过黄河时,涉及黄河两岸林地的补偿。河南省和当地地方政府出面,帮助解决了这个难题。

 

管道经过长江时,要在长江下面打通隧道。这个工程很危险,需要用水泵大量排水,这就要求电力绝对不能中断。一旦电力中断,排水不畅,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。为此,临江的南京无偿帮助架设了多条线路,确保电力供应不中断。

 

事实上,如此大的一个工程,施工时会牵涉到方方面面。管线通过铁路,需要铁道部同意;穿越公路,需要交通部同意;通过黄河长江,要水利部同意;占用林地,需要林业部同意;管道穿越罗布泊地区,那里曾经是原子弹试验基地,要得到中央军委的同意。

 

管道穿越古长城,文物局表示反对,这就要修改路线。在穿越黄河段的施工中,要和水利部门密切协调,否则小浪底水库调沙放水,会出大事故;到了上海以后,又有了问题。当时上海有一片棚户区。上海政府希望管道工程通过这里,这样就可以趁机把棚户区问题一并解决了。可中石油并不想惹这个麻烦。商量来商量去,上海市委书记出面,才解决。

 

可以想像,4000多公里的管道工程,跨越多个省份,除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以外,涉及的各部门、各地区的协调工作会多么复杂。从这个角度看,两年多的时间,就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程,实在是令人赞叹。

 

由此也可以看出,为什么很多国家无力实施这种大型工程。资金或者技术,虽然也是问题,但那其实相对容易解决,反而是这种牵涉多方的利益协调,难以解决。涉及的众多部门,只要有几个甚至一个“把刁难进行到底”,工程就要停下来,或者被迫追加大笔预算。于是,要么,工程半途而废,要么,造价远远超过预期,工期也一拖再拖。

 

比西气东输管道更早开始筹划的纳布科天然气管道,从中亚经过里海到达欧洲。前前后后计划了11年,参与各国,反复商量谈判,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。这种超级大工程,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成的。

 


西气东输建成以后,不但沿海省份用上了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,还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能源转型。西气东输以后,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快速发展。管道沿线,120多个城市、2亿多人用上了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。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。

 

就像那位中石油的干部说的那样,天然气就是“鸦片气”,好处很多,一旦用上就再也放不下了。东南这些省份大量使用天然气,造成了很多事先预想不到的好处。比如,使用天然气窑炉,取代了燃煤燃油窑炉,沿线的陶瓷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,企业气象为之一新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在建设西气东输的过程中,相关的设备制造业得到了巨大的市场,很多重要的工程、设备技术快速进步。很多原来依赖进口的设备,都实现了国产化。这个工程,带动了众多行业的技术升级。

 

当初工程开建的时候,对塔里木到底有多少天然气储量,多少还有些忐忑,没想到,工程建成以后没几年,中国就和土库曼斯坦签订了天然气供应合同。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,正好使用西气东输的管道进入中国内地。很多事情都是这样,看起来是国运爆棚,其实无非是天道酬勤。

 

从1990年代后半期到进入21世纪,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。正是这些大工程,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基本面貌,让中国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,保证了我们今天祥和富足的生活。

 

下一继续讲西电东输的故事。

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说说中国式会议和美国式会议

亚欧大陆的一致性

中国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

1975-2021年:美国往事

谈谈小S事件——让台湾人直面真实的时候到了

再次反思举国体制

你不知道的台湾事

从一件小事看周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

原子弹确实有用

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看更多精彩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